「這是一部『敘事如樹』的小說,也是一部暗喻人的『生命如樹』的小說。縱然西方有些評論者認為鮑爾斯偶爾會有命題太過宏大,而懷疑他的故事魅力是否能支撐,但我得說,這絕對不是鮑爾斯在落筆時會在意,也輕看了作品的後勁。通常我們所見的樹冠有多大,深藏地底下的樹根廣度通常相當,甚至超過,鮑爾斯為一本小說所經營的根系,遠超過我們的想像。他以栽植一棵樹的態度來寫一部小說,等待它以自身的方式『長成』,那些下過苦功面對泥土、暴雨、苦旱而發育成的根系,支持著樹冠上的萬千樹葉,化成無數姿態,吸引我們反覆展閱,讓人讀之不盡,如同迷人的生命真相。」
⠀⠀⠀⠀⠀
— —〈敘事如樹,生命亦如是〉吳明益導讀
⠀⠀⠀⠀⠀
許久沒有拿起這麼緩慢才能翻完的書,闔上後發覺,此篇導讀寫得竟如此精準,特別是「栽植一棵樹的態度」。先不論《#樹冠上》的生成過程,單單故事本身就是一部不簡單的作品,不但挑戰作者的極限,也挑戰翻譯、編輯的能力,更挑戰著廣大讀者們的耐心與想像力,以及自身看待環境與世界的角度。翻開前多數人多少會暗自納悶,樹木是能怎麼寫?答案就在閱讀的過程,而一本關於全球生態,也關於超越個體之上的人與自然之連結的龐大小說,冥冥之中牽引彼此的仍是命運。
⠀⠀⠀⠀⠀
現在的人,多數都是卡繆筆下「以人為本」的人本主義者,面對科技日新月異、社會高度發展,以為一切都能操之在己,人類因此漸漸忘了謙卑,唯有在不可控的重大災難降臨之際,才會開始反思「人定勝天」這句不自量力的空話。而理察.鮑爾斯耗費多年撰寫《樹冠上》,讓他重新學會怎麼做人,並一反眾人的思維模式:
⠀⠀⠀⠀⠀
「你和你家後院的樹木來自同一個祖先。十五億年前,你倆分道揚鑣。但即使是今日、即使你倆各自走過無盡漫長的歲月,那棵樹和你依然共享你四分之一的基因......」
⠀⠀⠀⠀⠀
此書分成四大部分,依序分別為「樹根」、「樹幹」、「樹冠」、「樹籽」,像一次的生死輪迴,緊緊綑綁著來自不同背景的九位人物。這九位人物大多為在美的各國移民後代,「樹根」交代著他們各自的成長經歷,代表著地球的某一頁歷史。第一篇〈尼可拉斯.霍爾〉便橫亙了一個家族裡的好幾代,彷彿以樹木的視角靜靜觀看這一切,其中幾位人物後來因此產生交集,成為了所謂的環保激進份子,以自己的方式回應無以名狀的原始呼喚,並不惜一切代價捍衛這一大片迅速消失的森林。
⠀⠀⠀⠀⠀
於我而言,此書最精彩之處,是這些人物努力護樹抗爭的結果注定一敗塗地,甚至不得善終,作者也非常清楚這一點,但多數讀者的回饋仍是感受到希望,希望在於,他透過此部難以被歸類的小說,以及博學寬廣的視野,喚醒言語難以解釋的靈魂共鳴,讓更多人看見了這一切,因為「世間最精闢的論點也改變不了人們的心意。只有精彩的故事才辦得到」,這就是文學藝術的力量。即使明知徒勞,也得面對現實,接納真相,人在不斷的反抗中才能創造價值,從人類與樹木的連結反抗人類與自然長年以來的對立,所以說:
⠀⠀⠀⠀⠀
「藝術的最偉大形式,就是表達最高層級的反抗。」